全部 相關搜尋結果 共 10 筆
文字作者:文自秀, 插畫作者:儲嘉慧, 主編:盧梅芬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21/12/01
「同理心:移動的故事」展示,希望透過孩子的視角來認識原住民的歷史傷痛,進而同理。在臺灣原住民族重返祖居地的行動中,內本鹿區域布農族的返家行動自2000年至今已逾20年,故我們選擇內本鹿被迫遷移的歷史為...
盧梅芬, 蘇量義 國家人權博物館2019/09/01
...
盧梅芬主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5/12/01
史前館五件館藏史前玉器,已分別在2012年與2014年獲得文化部審查通過並指定為「國寶」,包括「人獸形玉玦」、「玉管」、「喇叭形玉環」、「鈴形玉串飾」及「蛙形玉飾」。出土品質精良且數量特別稀少,是臺灣...
盧梅芬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5/12/01
博物館是為觀眾而存在;博物館應與觀眾互動,讓觀眾產生共鳴。二十一世紀博物館,不只是一個去看的地方,而是一個可讓觀眾聆聽、觸摸、嗅聞,以及玩的地方。透過「玩」,觀眾產生經驗與感受,再把感受與記憶帶回家。...
盧梅芬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2/12/01
生活美學,藝術、族群、與博物館的連結 透過臺灣自然史、臺灣史前史及臺灣南島民族三大展示,本館以寬廣的眼光,闡釋人類、自然與文化間的關係;特別是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傳統展示,與史前文化在器物類型及...
盧梅芬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/12/01
本研究時間軸起自日治時期至2010年,試圖爬梳橫跨百年時空的原住民藝術發展脈絡,拓展原住民藝術研究面向語視野,可作為後續應用研究或專題性深入論述。「跨領域連結、結合性研究」、「原住民藝術史料發掘與詮釋...
盧梅芬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1/07/01
多元的原住民族群與文化,在臺灣創出像彩虹一般的多元豐富色彩,甚至於同一族也出現了不同的方式展現對美的感覺。在原住民的語言裡也沒有所謂的「藝術」這個字,但這不表示因為我們沒有藝術,而是因為藝術與我們的生...
主編:汪曉青;著作群:李招瑩,王應棠,林彥呈,陳殿禮,洪珮芬,黃琡雅,翁基峰,盧梅芬,田名璋 國立東華大學2010/07/01
本書以「『原』藝新生命」與「『原』創再省思」二大方向分別探討運用原住民文化於當代藝術中的新發展;並回頭檢視這段藝術發展的利弊。...
盧梅芬 主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2002/12/01
「微弱的力與美」,結合本館公共藝術、展示、教育推廣,由一群原住民藝文工作者嘗試帶動部落居民參與,分別以視覺藝術、表演藝術、書寫與影像等方式發聲,展現部落仍看重卻不被注意的精神與價值,以及傳達在「黃昏民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