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首頁
- 教育文化
參考庫存 = 0
(政府出版品因受限於採購程序,平均補貨作業時間約 2~3 週)
購買產品如為數位影音商品(如:CD、VCD、DVD、電子書等),因受智慧財產權保護,恕無法接受退貨。如有商品瑕疵,僅可更換相同產品。
詩中「詩」:《全唐詩》中論詩詞彙之考察
- 編/著/譯者 /
吳品萫 著
- 出版機關 /
國立臺灣大學
- 出版日期 /
2022-08
- 主題分類 /
教育文化
- 施政分類 /
文化及觀光
- ISBN /
9789863506287
- GPN /
1011100920
- 頁數/張數/片數 /
432
- 裝訂 /
平裝
- 定價 / NT$
600
-
9
折優惠價 / NT$
540
簡介
本書受觀念史、概念史研究範式啟發,以詞彙為考察中心,結合認知語言學、認知隱喻學、廣義修辭學等,從《全唐詩》中的論詩詞彙考察唐代詩歌思想與觀念,包含詩與經驗現實關係、詩與景的關係、唐人觀念中的「詩人」等,旁及唐詩創作主體的人生觀、世界觀,及時代價值觀與文化心態等變化,嘗試提出以「詞彙認知」作為「唐詩詮釋」與「詩學觀念」研究新路徑的可能。
自二十世紀「語言論轉向」後,從語言的角度來研究思想和思維,盛行於各領域,關鍵詞範式成了研究熱點。「山水」、「風景」等議題也是當代跨文化、跨界域的重要研究議題之一。本書研究結果是對前述議題的回應與參與,而從詩語變化與新詩語現象所發現的文化轉型跡象,也回應了唐宋變革的學界議題。
目次
第一章
緒論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1
第一節
論題的形成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
一
、 為何是唐代 詩的時代與論詩詞彙的湧現 …………..1
二
、 詩為何物 從觀念與詞彙之間談起 …………………..15
第二節
文獻 回顧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1
第三節
研究材料 與方法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7
一
、 研究材料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7
二
、 題目釋義與研究方法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1
第二章
詩與經驗現實 隱喻的視野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7
第一節
隱喻 、 詞彙 與認知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47
第二節
搜尋與獲得 搜覓系列隱喻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51
一
、 詩句的獲得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52
(
一 搜覓等隱喻詞 概 述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52
(
二 搜難 與 抉新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.55
(
三 尋覓與展示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62
二
、 物象 的搜索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7
(
一 冥搜模式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67
(
二 採集模式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3
第三節
獲取 與收藏 容器系列隱喻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6
一
、 詩歌容器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76
二
、 身體容器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2
三
、 天地 容 器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101
第四節
管領 與 驅使 造化相關 隱 喻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109
一
、 詩歌與造化的 類 比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110
二
、 詩歌與萬物 的 關 係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117
第三章
詩與經驗現實 觀看的視野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35
第一節
研究視角 詩與 觀 看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35
第二節
詩歌意識框架中的風景話語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38
一
、 人與自然的關係之演變 風景概念之浮現 ………...140
二
、 新詞彙群與風景修辭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152
(
一 詩情 、 詩興 、 詩思系列詞群 …………………..155
(
二 發興 、 牽興 、 牽吟系列詞群 …………………...164
(
三 供吟 、 詩題 、 詩景系列詞群 …………………...170
第三節
詩歌意識框架中的觀物方式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183
一
、 世界文本化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184
二
、 「 吟看 」 系列詞群 吟 作為把握世界的觀看方式 ….196
第四節
詩與景 藝術與真實之間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206
一
、 詩與景的較量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207
二
、 詩成為評景尺度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212
三
、 景成為才之衡量標準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217
第四章
製造 「 詩人 」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25
第一節
研究視角 關於 「 製造 『 詩人 』」 …………………226
第二節
稱謂與身分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238
一
、 稱謂與身分意識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238
二
、 「 詩人 」 稱謂之意義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250
三
、 「 詩人 」 特質的宣稱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257
第三節
姿態與認同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265
一
、 吟 人的修辭化在場姿態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266
二
、 身體姿態的 「 詩情畫意 」 修辭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276
三
、 區隔 自我的邊界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289
(
一 不被理解的吟懷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290
(
二 「 怪異 」 的詩人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94
(
三 關門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297
第四節
創作與強迫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302
一
、 役與牽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303
二
、 癖與病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308
三
、 魔與苦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315
(
一 著魔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315
(
二 痛苦詩語 :「 詩人 」 身體受難史 ………………318
(
三 景物折磨中的 「 詩人 」 自我發現 ……………..327
第五節
態度與價值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32
一
、「 詩 」 的價值與意義建構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332
二
、 懶與忙的價值翻轉 :「 懶惰哲學 」 視角的參照 …….342
三
、 詩債 、 詩業 、 詩道 新詞語與 「 詩人 」 概念的轉變 …356
第五章
結論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375
第一節
研究成果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375
一
、 以 「 詞彙 」 為考察中心的發 現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375
(
一 理論與詩作研究二分所遺漏的面向 …………..375
(
二 關鍵詞與詩觀念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377
(
三 語言與世界觀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379
(
四 唐代論詩詞彙的文學史意義 …………………..382
二
、 學術議題與趨勢的回應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388
(
一 關鍵詞研究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388
(
二 詩 ╱ 景問題與風景研究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389
(
三 詩語變遷與文化轉型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390
第二節
以「詞彙認知」為「唐詩詮釋」
與
「 詩學觀念 」 研究 的 新路徑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394
參考
與徵引 文獻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..399
作者相關著作
同機關其他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