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 相關搜尋結果 共 11 筆
余思穎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7/06/01
展覽涵蓋超過20位現、當代攝影家的作品,透過時間性、歷史性、物理性與被拍者的暗影等四種不同的影像屬性,呈現出攝影在拍攝三度空間之外,所具有令人玩味的第四時間維度;同時在暗影與微光的抗衡中,光,終而在照...
張照堂,余思穎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/10/01
「歲月/照堂:1959-2013影像展」展覽專輯書名為《張照堂》,一套兩冊,預計10月出版;一冊《歲月/照堂》內容將收錄展出的影像作品與展場紀錄,以及七篇專文分別邀請攝影家、學者、評論等,各自從攝影、...
余思穎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/04/01
展覽發想自從中國小說《聊齋誌異》中《畫壁》與《太平廣記》中的《畫工》故事。這二個典故提醒了藝術創作所具有表現實境、真幻莫辨的感染與影響力。《畫壁》是人超越現實時空;而《畫工》則是人在現實世界中發生超乎...
余思穎編,韓伯龍等譯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/08/01
本書分為三冊:完整呈現藝術家李德一生,從表面的寫實邁向本質的真實之創作歷程,包含我在我之外(素描書)、真放在精微(油畫、水彩書)及深耕寓至樂(文字書),收錄作品共二百餘幅。...
余思穎編,韓伯龍等譯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/05/01
「時代之眼:臺灣百年身影」展出的247件作品中,包括本館60件典藏的攝影精品與187件借展作品,呈現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的本質、發展與脈絡,包括:六○年代的鄉土沙龍以及「現代攝影」的啟蒙、七○年代的報導...
余思穎編/簡永彬,顧錚,張照堂,黃翰荻著/韓伯龍,陳靜文譯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/03/01
張才的攝影親切、單純而有力,不僅打動人心,也成為台灣紀實攝影的典範。本書以4篇專文及二百餘件黑白攝影作品,主題包括「上海1942-1946」、「原住民容顏」、「時代觀照」、「三峽豬公」、「新莊大?爺神...
余思穎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/08/01
從不同的面向,表達潘娉玉的創作思維:「永恆是情景的回復」探索的歷程。藝術家由自身的情感經驗,運用各種不同材質、花色與款式的的布料,結合鐵絲、串珠、亮片等素材,編織成一件件立體造形的作品。藉由作品呈現衍...
蕭淑文,余思穎編輯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/07/01
內容為皮克斯工作室的動畫藝術家20年來結合藝術與科技的成果,融和了繪畫藝術、觀念藝術、雕塑、數位裝置等詮釋,呈現了傳統媒體與數位媒體的表裡對位與微妙關係。...
余思穎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/04/01
「世外桃源-龐畢度中心收藏展」為本館與法國龐畢度中心共同合辦(Arcadie. Dans les Collections du Centre Pompidou )。法國龐畢度中心所收藏的現代及當代藝術...
余思穎編/ 莊靈、蕭永盛著/韓伯龍、陳靜文譯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/01/01
1922年出生於桃園縣大溪鎮的李鳴鵰,與鄧南光、張才是臺灣攝影史中,最為人稱道的光影先行者,三人以不同的寫實風格在四、五○年代獨領風騷。在參加《台灣新生報》舉辦的攝影比賽(1948)名列前茅後,他們三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