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首頁
- 教育文化
參考庫存 = 1
(以訂單與來款優先順序出貨,商品將視實際庫存狀況出貨)
購買產品如為數位影音商品(如:CD、VCD、DVD、電子書等),因受智慧財產權保護,恕無法接受退貨。如有商品瑕疵,僅可更換相同產品。
海國詩路:東亞航道與南洋風土
- 編/著/譯者 /
高嘉謙著
- 出版機關 /
國立臺灣大學
- 出版日期 /
2024-11
- 主題分類 /
教育文化
- 施政分類 /
學、歷史與哲學
- ISBN /
9789863508953
- GPN /
1011301466
- 頁數/張數/片數 /
376
- 裝訂 /
平裝
- 定價 / NT$
550
-
85
折優惠價 / NT$
468
簡介
《海國詩路》開闢了近代漢詩的海洋視野,透過島嶼、港口和海路交織的跨洋脈絡,觀察航程中的人文風土與文學動態。本書聚焦於十八世紀以來的東亞航道和南海區域,探討東亞海域琉球冊封使的詩歌寫作,描述航海地理知識與技術為詩語帶來的變革;聚焦航線上的華人遷徙、出洋使節、詩文與筆記所揭示的馬來世界與南島民族誌;殖民地港口的地緣政治與華人社會,以及方言文體粵謳構建的赤道與南洋風土。此外,書中也深入探討戰火衝擊下「華文」的危機與存續。
本書追溯境外漢詩創作的歷史脈絡,鋪展多個文學創造的流動空間。從人—海—陸的環境構成出發,展開對航路上漢詩的考察,並梳理其與各地文學場域的聯繫。「詩路」不僅是水域圍繞下的行旅文化與文學軌跡,亦描繪出不同时期航線上漢詩寫作的關係性。這揭示了境外移動、海洋意識及海國見聞如何影響了古典文類的修辭與文人的感覺結構。詩與航路鏈接的人文風土,海國與詩路所形塑的知識形態,複雜化了「海上走廊」在近現代文學生產與傳播的意義。
本書展示途經東亞海域和南海的族裔、文化、語言接觸構成的「華夷交會」;地緣政治影響下使節、士人書寫的時代意義,啟動南方文學開端的「詩史交會」;海—陸連動的文化輸入與教化,華文教育形塑的華人/文命脈,及其遭遇的危機,構成的「文教交會」。《海國詩路》呈現了詩文在跨境航路中的歷史交織,為近代境外漢詩提供了一個詩學意義的解讀框架,並通過文學渡引多重的南方世界。
【名家推薦】
高嘉謙的《海國詩路》以詩路、航道、風土作為立論所在,探討詩歌如何走出「詩國」疆域,循著多方航道,發現「海國」天地。在詩學喻象層次上,「海國」意味磅礴無垠的(漢)文字汪洋。在那裡,詩潮湧動,浮想聯翩。那是記錄華夷嬗變的現場,是見證滄海桑田的閎域,也是物我交融,鯤化為鵬的文學臨界點。高嘉謙以南洋為座標,實驗海國詩學。他提醒我們關注政治、文化隨時空流轉而生的華夷之變,也關注時空座落所在的環境與自然的徵候。畢竟,面對超過三千年的詩國傳統,潮來潮往的海洋隱喻不足以詮釋漢詩從東亞到南洋的流變。我們不能忽視穿梭其間的航道水路。
——王德威(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. Henderson講座教授)
目次
序文──華夷研究與海國詩學/王德威
導論
一、馬來海域的華夷交會
二、海上走廊:海國與詩路
三、海與詩的時代
四、海的經緯,島的鏈結
第一編 島嶼視界:技術、聲音與華夷風土
第一章 測量、博物與東亞海域──徐葆光與森槐南的琉球漢詩
一、海洋漢詩的東亞視角
二、測量與疆界
三、物知識與自然
四、琉球海域與地緣政治
第二章 風和馬來世界──王大海《海島逸誌》的華夷風土觀
一、走入武吉士人的海
二、華夷風土的接觸地帶
三、風和島嶼視野
第三章 風景與風土的共振──新馬華人的竹枝詞、粵謳與粵語政治
一、離散華人與南洋風土
二、粵音下南洋:《叻報》的粵謳風景
三、粵腔的煙花生態
四、聲音的政治:華人認同與抗戰粵謳
第二編 南海詩路:使節、地方感與地緣政治
第四章 海和陸的調焦──近代漢詩與南海視域
一、詩、地圖與南海視域
二、清季出洋使臣的南洋見聞
三、客愁、外交與情感政治
四、離散華人與地方感
五、檳榔嶼及其港埠文學空間
第五章 帝國、斯文、風土──左秉隆、黃遵憲與新馬華文文學
一、天南斯文一線存
二、被發現的南洋華人
三、絕域與風土
四、新馬「華文」世界的開啟
第六章 南溟、離散、地方感──楊雲史與使節漢詩
一、使節與華人社會
二、海盜、拓殖與南溟地緣政治
三、詩與朝貢外交
四、閒適、幽興與地方感
五、疆界辯證與詩學策略
第三編 烽火彼南:華教的詩與史
第七章 戰爭與華教──作為「記憶之場」的檳城鍾靈中學師生殉難事件
一、戰火與華校
二、戰前與戰時的華文教師/華文想像
三、鍾靈師生殉難:詩與史的傷痕寫作
四、華教的記憶裝置
第八章 家國與詩──檳島詩人管震民的文教與地方認同
一、南來教師與淪陷歲月
二、華教血恨與文學見證
三、從僑民到公民
四、結語
結論
徵引文獻
文章出處
後記
作者相關著作
同機關其他書籍